吡虫啉拌麦种用量:40毫升兑水300至400毫升包衣30至40斤种子(1亩地种子)。

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除虫剂,是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吡虫啉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并有触除、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掉。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除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使用方法

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与啶虫脒低高温轮换使用至至气温高用吡虫啉,气温低用啶虫脒),防治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如稻象甲、稻负泥虫、潜叶蛾等也有效。但对线虫和红蜘蛛无效。可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由于它的优良内吸性,特别适于用种子处理和撒颗粒剂方式施药。一般亩用有效成分3至10克,兑水喷雾或拌种。安全间隔期20天。施药时注意防护,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药粉、药液,用药后要及时用清水洗洁暴露部位。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不宜在强阳光下喷雾,以免降低药效。

防治绣线菊蚜、苹果瘤蚜、桃蚜、梨木虱、卷叶蛾、粉虱、斑潜蝇等害虫,可用10%吡虫啉4000至6000倍液喷雾,或用5%吡虫啉乳油2000至3000倍液喷雾。防治蟑螂:可以选择神农21%灭蟑螂胶饵。

最近几年的连续使用,造成了很高的抗性,在稻上已经禁止使用。

种子处理使用方法(以600克/升/48%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为例)

可与另一种刺吸式口器除虫剂(啶虫脒)混配使用。

〈一〉:大粒作物

1花生:40毫升兑水100至150毫升包衣30至40斤种子(1亩地种子)。

2玉米:40毫升兑水100至150毫升包衣10至16斤种子(2至3亩地种子)。

3小麦:40毫升兑水300至400毫升包衣30至40斤种子(1亩地种子)。

4大豆:40毫升兑水20至30毫升包衣8至12斤种子(1亩地种子)。

5棉花:10毫升兑水50毫升包衣3斤种子(1亩地种子)

6其他豆类:豌豆、豇豆、菜豆、四季豆等40毫升兑水20至50毫升包衣一亩地种子。

7稻:浸种10毫升每亩种量,露白后播种,尽量控制水量。

〈二〉:小粒作物

油菜、芝麻、菜籽等用40毫升兑水10至20毫升包衣2至3斤种子。

〈三〉:地下结果、块茎类作物

土豆、姜、大蒜、山药等一般用40毫升兑水3至4斤分别包衣1亩地种子。

吡虫啉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1、拌种:播种小麦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能有效的防治蛴螬以及蚜虫等多种害虫,持效期通常可达80-120天。2、土壤处理:播种马铃薯前,亩用4%吡虫啉颗粒剂1000-2000g拌有机肥15-20公斤,并均匀的撒在土壤的表面上,随后播种,持效期通常可达90天以上。

一、吡虫啉最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1、拌种

可在播种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蒜、花生、大豆、瓜菜等作物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通常可有效的防治蛴螬、蚜虫、蓟马、飞虱等多种害虫,持效期一般可达80-120天。

2、土壤处理

在播种小麦、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作物前,每亩使用4%吡虫啉颗粒剂1000-2000g拌有机肥15-20公斤,均匀的撒在土壤的表面,然后再播种,持效期一般可达90天以上,能有效的预防地下害虫以及地上害虫。

3、穴施

在定植黄瓜、西瓜、甜瓜、番茄、茄子、辣椒等作物前,可用4%吡虫啉颗粒剂500-1000g拌有机肥30-50公斤,随后穴施与周围土壤拌匀后再移栽幼苗,然后覆土,通常可预防多种害虫的危害。

4、灌根处理

在定植番茄、茄子、辣椒、西瓜、甜瓜等作物的幼苗时,可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500倍液结合浇水进行灌根,一般每株施用200-300ml,不仅可以预防害虫,还能预防病毒病。

二、吡虫啉对蚧壳虫有效吗

1、吡虫啉对蚧壳虫一般有效果,通常可在4-5月蚧壳虫卵第一次盛孵期时,用10%吡虫啉2000倍喷雾防治,因为蚧壳虫喜欢聚集在果蒂、枝干和叶背面等不易接触到药剂的部位,因此打药时需额外重视这些部位。

2、吡虫啉是一种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主要用来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也对鞘翅目、双翅目以及鳞翅目的某些害虫有效,比如稻负泥虫、潜叶蛾等,不过对于线虫以及红蜘蛛无效。

3、在防治梨木虱、粉虱等害虫时,既可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使用药剂时为了保证良好的防治效果,通常需避免在强阳光以及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使用,而且在大风天,或者预计1小时内有雨时也不能施药。

蝌蚪池用吡虫啉的使用方法

这是一个杀虫剂,是内吸型的杀虫剂,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一些虫类,比如说像这个蚜虫,粉丝虫等等,使用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喷雾。这个农药一般来说它会兑水一起使用,对于种植户来说他们都会有一些喷雾器,就是将这个农药放入水中,根据一定的比例然后搅拌均匀就可以进行使用了。对于使用的方式,那么是最好根据虫类的出没时间点来进行选择,毕竟只有他们活动比较频繁的时候,使用农药效果才是最棒的。

对于有的虫像这个牙虫一般来说是早上和傍晚时分比较活跃,那么就应该要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时分进行使用,这样防止虫类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选择在大中午,那么效果肯定很差,我们要根据它的防治虫类的特性来选择使用时间点。

在种子种植之前可以用来拌种。这个办法很多种植户他们都会选择使用,毕竟为了避免有一些虫类残留在种子当中,或者说残留在泥土当中,在种植进去的时候,种子很有可能会被一些虫类给啃咬,所以都会对种子进行一定的搅拌,搅拌以后种植进去可以很好的保护好种子生根发芽。

对于使用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结合使用。如果种植的是果树又想灭杀果树的害虫,但是有的从虫已经钻进了树洞里面,那么这个时候使用的方法就不一样了。我们要购买一些注射器,将这些农药对着树孔注射进去,然后用一些泥巴封住,这样才能够彻底的灭杀一些虫类。

当然也可以跟其它的杀菌剂一起混合使用。因为这个农药可以跟杀菌剂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一点,当我们杀虫以后多少会留下一些细菌和真菌,那么添加杀菌剂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吡虫啉豆角开花后可以用吗,吡虫啉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吡虫啉是一种杀虫剂,广泛用于控制蚊子和其他昆虫。在蝌蚪池中使用吡虫啉的具体方法如下:

1 根据蝌蚪池的大小和水量计算所需吡虫啉的用量。

2 将吡虫啉溶解在少量的温水中,搅拌均匀。

3 将吡虫啉溶液均匀添加到蝌蚪池中,注意要充分搅拌混合。

4 观察蝌蚪池的水质变化,如果发现有过于浑浊或异味,应及时更换蝌蚪池的水。

需要注意的是,吡虫啉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措施,以免直接接触或误食。使用前应认真阅读吡虫啉的使用说明书,按照要求正确稀释和使用。同时,使用吡虫啉也应遵守环境、卫生和安全标准,并遵循有关法规和准则。

吡虫啉的作用与使用方法

回答豆角开花后可以使用吡虫啉。吡虫啉在豆角上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等,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以及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除了豆角,吡虫啉还可用于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当用于豌豆、豇豆、菜豆、四季豆等作物时,用量(以600克/升/48%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为例)一般为40毫升兑水20-50毫升包衣一亩地种子。

一、吡虫啉豆角开花后可以用吗

1、吡虫啉可在豆角开花后使用。吡虫啉主要用于豆角防治刺吸式口器害,作为一种常规药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以及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

2、吡虫啉用于豌豆、豇豆、菜豆、四季豆等作物,用量为(以600克/升/48%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为例):40毫升兑水20-50毫升包衣一亩地种子。注意吡虫啉不可与碱性农药或物质混用,在收获前两周禁止用药。

二、吡虫啉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1、作用

吡虫啉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等虫害,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如稻象甲、稻负泥虫、潜叶蛾等也有效,但对线虫和红蜘蛛无效。它可用于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

2、使用方法

(1)施药方式:吡虫啉具有优良的内吸性,因此特别适合采用种子处理和撒颗粒剂方式施药。

(2)用量:一般亩用有效成分3-10克,兑水喷雾或拌种。防治绣线菊蚜、苹果瘤蚜、梨木虱、桃蚜、粉虱、卷叶蛾、斑潜蝇等害虫时,可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或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3)注意事项:施药时注意防护,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药粉、药液;使用过程中不可污染养蜂、养蚕场所及相关水源;不宜在强阳光下喷雾,以免降低药效;用药后应及时用清水洗洁暴露部位;若不慎食用,需立即催吐并及时送医院治疗;在水稻上国家已明确禁止使用。

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与啶虫脒低高温轮换使用--气温高用吡虫啉,气温低用啶虫脒),防治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如稻象甲、稻负泥虫、潜叶蛾等也有效。

但对线虫和红蜘蛛无效。可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

扩展资料

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由于药物会经由植物根部、叶面吸收后传送到花朵、花粉中,所以对蜜蜂等传粉昆虫也具有强毒,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已经逐步遭到禁用。

2017年台湾将益达胺、可尼丁、赛速安三种类尼古丁农药暂时取消使用在荔枝与龙眼上,2018年6月欧盟决议全面禁用益达胺等三种类尼古丁杀虫剂。

——吡虫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