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的时候品种也是个很关键的养殖因素,不同的品种养殖的大小及 方法 也是有所差别的,怎样去选择优良的肉牛品种,关键还是看方法技术。

肉牛的外貌

外貌是体躯结构的外部表现,内部组织器官的发育情况是构成外貌的基础。不同生产类型的牛具有不同的外貌特征。通过头、尻部和外貌表现,可以判断肉牛的健康状况、生产类型与种用质。

从整体看,肉用牛外貌特点是:体躯低垂,皮薄骨细,全身肌肉丰满、疏松而匀称。从侧望、俯望、后望的轮廓都是长方砖形,整个体躯短、宽、深。头部宽,颈短粗。鬓甲宽厚多肉,与背腰在直线上。胸宽、深,肋骨开张,肌肉丰满。背腰宽、平、直。腹部圆桶形。尻部要求宽、平、直而富有股长肉。腰角丰圆,不突出,坐骨端距离宽,厚实多肉。四肢上部深厚多肉,下部短而结实。肢间距离大,肢势端正,蹄质良好。皮肤富有弹性,松软柔和。

主要地方肉牛品种

1、鲁西黄牛:

鲁西黄牛主要产于山东省西部的菏泽和济宁两地区,为役肉兼用型。

鲁西黄牛体躯结构匀称,皮肤干燥而富有弹性,被毛一致,毛色棕红,深黄和革**为多,公牛比母牛毛色深,具有完全或不完全三粉特征(眼圈、嘴圈、腹下部至股内侧毛色浅)。公牛的肩峰和肉垂较发达、后躯发育次于前躯。母牛鬓甲较平坦,后躯发育较好。鲁西黄牛背腰平直,结合良好,尾椎一般接近或超过区节。鼻镜多为淡肉色,部分牛鼻镜有黑斑或黑点。角蜡黄或琥珀色。产肉率较高,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细,脂及均匀分布于肌纤维之间,呈大理石样花纹。

母牛性成熟早,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繁殖力较强,初配年龄2岁,终生可产犊7—10头,产仔率较高。公仔性成熟略晚,一般2岁开始配种,可利用5—7年。

鲁西黄牛体大力壮,耐粗饲,抗病力强。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564厘米,体斜长1642厘米,胸围2049厘米,体重800千克:母牛平均体高1356厘米,体斜长145厘米,胸围1707厘米,体重650千克。

2、延边牛:

延边牛是东北地区优良的地方牛种,是朝鲜牛与本地牛长期杂交的结果,也混有蒙古牛的血液,属役肉兼用品种。延边牛体质结实,抗寒性能良好,耐寒性能良好,耐寒、耐粗饲、耐劳,抗病力强,适应水田作业。

延边牛胸部深宽,骨骼坚实,被毛呈不同浓度的**,皮厚而有弹力。公牛额宽,头方正角基粗大,多向后方伸展,成“一”字形或倒“八”字角,颈厚而隆起,肌肉发达。母牛头大小适中,角细而长,多为龙门角。鼻镜一般呈淡褐色,带有黑点。

延边牛自18月龄育肥6个月,日增重813克,胴体重2658千克,屠宰率577%,净肉率4723%,肉质柔嫩多汁,鲜美适口,大理石纹明显。眼肌面积758平方厘米。母牛13—14月龄性成熟,适配20—24月龄。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306厘米,体重4655千克:母牛平均体高1218厘米,体重3652千克。

3、南阳牛:

南阳牛产于河南省南部南阳地区,是著名的役肉兼用型品种。

南阳牛体形高大,骨骼粗壮而结实,肩峰发达,背腰宽广,发育匀称,肢势正直,蹄形圆大,行动敏捷。公牛头部方正,颈短、厚稍呈弓形,颈侧多有皱褶,肩峰隆起8—9厘米,前躯发达;母牛头清秀,颈薄,呈水平状,肩峰不明显,后躯发育良好,但身宽不够,尻斜,乳房发育较差。毛色为黄、米黄、草白色三种。鼻镜多为肉色和淡红色,从数带有黑点,面部、腹部和四肢毛色较浅。蹄壳有蜡**、琥珀色、黑色和褐色4种。成年公牛体重500—550千克,母牛体重400—450千克。

南阳牛肌肉丰满,肉质细嫩,颜色鲜红,大理石样花纹明显,适口性好。用意大利肉牛品种“契安尼娜”作父本,对南阳牛进行改良效果好。南阳牛役用性能强,最大挽力占体重的57%—77%。南阳牛皮质优良,素有“南皮”之美名。

4、秦川牛:

秦川牛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因“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是中国体格高大的役用牛种之一。

秦川牛体格较高大,骨骼罝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头部方正,肩长而斜。中部宽深,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长,长短适中,结合良好。荐骨部稍隆起,后躯发育稍差。四肢粗壮结实,两前肢相距较宽,蹄叉紧。公牛头较大,颈短粗,垂皮发达,鬓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鬃甲低而窄。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弯。毛色的约占638%,亦有黑色、灰色和黑斑点的,约占322%/角呈肉色细,蹄壳有紫红和红、黑3种颜色。

秦川牛肉细嫩多汁,大理石样花纹明显。公牛最大挽力476千克,占体重的70%。公牛一般12月龄性成熟,2岁左右开始配种,是理想的杂交配套品种。

主要引进肉牛品种

1、海福特牛

海福特牛原产于英国英格兰西部的海福特县,属早熟中小型肉牛品种。我国从1964年开始引进。

海福特牛体躯宽大,前胸发达,全身肌肉丰满,头短,额宽,颈短粗,颈垂及前后区发达,背腰平直而宽,肋骨张开,四肢端正而短,躯干呈圆形,具有典型的肉用的长方砖体型。被毛,除头、颈垂、腹下、四肢下部和尾端为白色外,其他部分均为红棕色。皮肤为红棕色。皮肤为橙红色。

肉质细嫩,肌纤维间沉积脂及丰富,肉呈大理石样花纹。海福特肉牛具有体质强壮、较耐粗饲、适于放牧 饲养 、产肉率高等特点,在我国用海福特肉牛改良本地黄牛,已取得初步成效。成年公牛体重1100—1200千克,体高约127厘米。

2、利木赞牛

利木赞牛原产于法国中部的利木赞高原,并因此得名。在法国,其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数量仅次于夏洛来牛,是专门化的大型肉牛品种。

1974年和1993年,我国数次从法国引入利木赞牛,在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改良当地黄牛。杂交牛体型改善,肉用特征明显,生长强度增大,杂种优势明显。

利木赞牛毛色为红色或**,口鼻、眼周围,四肢内侧及尾帚毛色较浅,角为白色,蹄为红褐色。头较短小,额宽,胸部宽深,体躯较长,后躯肌肉丰满,四肢粗短。

成年公牛平均体重1100千克、母牛平均体重600千克;在法国较好饲养条件下,公牛体重可达1200—1500千克,母牛可达600—800千克。

产肉性能高,胴体质量好,眼肌面积大,前后肢肌肉丰满,出肉率高。8月龄小牛可生产出具有大理石样花纹的牛肉,是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生产牛肉的主要品种。

3、安格斯牛

安格斯牛原产于英国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地,并因此得名。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化肉牛品种。

安格斯牛表现早熟,胴体品质高,出肉多。肌肉大理石纹很好。该牛优点是适应性强,耐寒抗病毒;缺点是母牛稍具神经质。

安格斯肉牛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特征,故也称其为角黑牛。该牛体躯低翻、结实、头小而方,额宽、体躯宽深,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直,前后裆较宽,全身肌肉丰满,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体重700-900千克,体高1308厘米;母牛平均体重500-600千克,体高1189厘米;犊牛平均初生重25-32千克。

4、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主要产地为西塔尔平原和萨能平原。是乳、肉投兼用品种。

专家提醒: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引进。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各种黄牛,效果显著。

西门塔尔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肤为粉红色。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颈上中等;体躯长,呈圆筒壮,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脚肌肉发达成;乳房发育好。成年公牛平均体重800—1200千克;母牛平均体重650—800千克。

生长速度与其他大型肉用品种相近。胴体肉多,脂肪少而分布均匀。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

5、夏洛来牛

夏洛来牛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来省和涅夫勒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我国在1964年和1974年,先后两次由法国引进夏洛来肉牛,与我国本地牛杂交改良黄牛,杂种优势明显,表现为杂种后代体格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加快。

该牛最显著的特点是被毛为白色或乳白色,皮肤常有色斑;全身肌肉特别发达;骨骼结实,四肢强壮。夏洛来牛头小而宽,角圆而较长,并向前方伸展,角蜡**,颈粗短,胸宽深,肋骨方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后臀肌肉很发达,并向后和侧面突出。毛白色,瘦肉产量高,且脂肪非常少(身体的10%)。成年公牛平均体重700千克,体高138厘米。

6、日本黑毛和牛

日本黑毛和牛作为日本肉牛专用品种,在各地大量饲养。毛色褐黑色,肉质特别,其大理石样花纹牛肉为世界第一,是珍贵的遗传资源。繁殖母牛体重465千克。、体高130厘米。去势育肥牛育肥开始时:95月龄体重290千克,育肥结束时:30月龄体重695千克,日平均增重065千克。

专家提醒:进行优质牛肉生产时应尽量选用肉品种,也可以通过当地品种和引进品种杂交的方法改善肉用性能。

世界肉牛都是怎么排名的?

牛的起源和进化 起源与驯化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图2[原牛])。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均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 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牛的剪纸驯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野牛体躯高大(体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单一、多为黑色或白色, 小、产乳量低、仅够牛犊食用。经驯化后的牛体型比野牛小(体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温驯,毛色多样, 变大,产乳量和其它经济性能都大大提高。

关于其他牛种的起源问题,凯勒(1909)曾认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驯化而来,但据近代对颅骨类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对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能产生后代并育成新品种的分析,证明瘤牛也起源于原牛,其在南亚驯化的时间大致与普通牛相同或稍迟。中国古书记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中国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 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中国水牛起源于南方。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晚期亚洲北部受冰川侵袭,使原属热带性气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变得干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动物被迫向南方迁移的结果。中国牦牛系由野牦牛驯化而来。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区和藏北高原海拔4 000~5 000米高山峻岭之间,以及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东北部仍有野牦牛分布。

[编辑本段]2、生物学特性

依不同牛种(属)而异。其共同点为牙齿32枚,其中门齿 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上颚无门齿,只有齿垫。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刍。蹄分两半。鼻镜光滑湿润,如出现干燥,即为患病的征兆。单胎,双胎率一般仅占1~2%。除高寒地区的牦牛因终年放牧,受气候影响,属季节性 外,舍饲的牛一般均为常年多次 ,四季均可。 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编辑本段]3、种间杂交

牛属中的 4个牛种可相互杂交,其中有的牛种杂交后代(如瘤牛×普通牛)公、母牛均有生殖能力;有的牛种杂交后代(如牦牛×普通牛,野牛×普通牛)母牛能生殖,公牛则不育。水牛属中的水牛种相互间也可杂交产生后代,但与牛属中的任何牛种杂交均不能受孕。根据这些特性,通过种间杂交创造新品种或利用其,已受到育种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美国用婆罗门瘤牛与欧洲的肉牛进行杂交,育成了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婆罗福特、婆罗格斯、圣赫特鲁迪斯、肉牛王等肉牛品种。澳大利亚用辛地红及沙希华瘤牛与杂交,育成了耐热、抗蜱的澳大利亚乳用瘤牛。近年,美国还用美洲野牛(3/8)与海福特牛(1/4)和(3/8)进行三品种杂交,经过上千次杂交试验,终于克服了杂种公牛不育的障碍,育成了增重快、耐粗饲、产肉多、肉质好、饲养成本低的肉牛新品种“比法罗”。加拿大用美洲野牛(1/2>>

牛的起源和进化要简短的。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图2[原牛])。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均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 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牛的剪纸驯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野牛体躯高大(体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单一、多为黑色或白色, 小、产乳量低、仅够牛犊食用。经驯化后的牛体型比野牛小(体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温驯,毛色多样, 变大,产乳量和其他经济性能都大大提高。 关于其他牛种的起源问题,凯勒(1909)曾认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驯化而来,但据近代对颅骨类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对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能产生后代并育成新品种的分析,证明瘤牛也起源于原牛,其在南亚驯化的时间大致与普通牛相同或稍迟。中国古书记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中国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 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中国水牛起源于南方。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晚期亚洲北部受冰川侵袭,使原属热带性气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变得干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动物被迫向南方迁移的结果。中国牦牛系由野牦牛驯化而来。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区和藏北高原海拔4 000~5 000米高山峻岭之间,以及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东北部仍有野牦牛分布。 驯化的牛,最初以役用为主。以后,特别是18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消费需要的变化,除少数发展中国家的黄牛仍以役用为主外,普通牛经过不断的选育和杂交改良,均已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如英国育成了许多肉用牛和肉、乳兼用品种;欧洲大陆国家则是大多数奶牛品种的主要产地。英国的兼用型短角牛传入美国后向乳用方向选育,又育成了体型有所改变的乳用短角牛。现代牛的生产类型可分以下4种: 乳用品种 主要包括、爱尔夏牛、娟姗牛、更赛牛等(见图)。 肉用品种 主要包括海福特牛短角牛、阿伯丁-安格斯牛、夏洛来牛、利穆赞牛、契安尼娜牛、林肯红牛、无角红牛、格罗维牛、德房牛、墨利灰牛,以及近代用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育成的一些品种,如婆罗门牛、婆罗福特牛、婆罗格斯牛、圣赫特鲁迪斯牛、肉牛王、帮斯玛拉牛和比法罗牛等。 兼用品种 主要包括兼用型短角牛、西门塔尔牛、瑞士褐牛、丹麦红牛、安格勒牛、辛地红牛、沙希华牛和中国的,以及用兼用型短角牛和瑞士褐牛分别改良蒙古牛和新疆伊犁牛而育成的草原红牛和新疆褐牛等。 役用品种 主要有中国的黄牛和水牛等。有的黄牛也可役肉兼用,如中国的、和鲁西牛等。70年代前水牛在中国一些地方也作乳役兼用。 此外,有些国家还培育成一种强悍善斗的斗牛品种,主要供比赛用。除西班牙广泛饲养外,其他一些国家如墨西哥、秘鲁、葡萄牙等也有饲养。关于中国的黄牛品种其中鲁西黄牛是我国名贵牛种之一,其体躯高大,结构匀称,健壮威武,肉用价值高,闻名海内外>>

牛字的来历 (1)象形。在甲骨文中的“牛”字,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2)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骸,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ox;cattle]

牛,大牲也。──《说文》

坤为子母牛。──《易・说卦》

牛也用来形容人

纯离为牛。──《左传・昭公五年》

东邻杀牛。──《礼记・坊记》

牛曰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牛田牧田。──《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

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敕勒歌》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N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中国的牛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摇篮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中国少数民族也有慰问耕牛的习俗,称为“献牛王”。贵州的荔枝、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是日,让牛休息一天,让牛吃糯米饭。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劳动,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挂在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看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表示为牛洗耳恭听尘,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丧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其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近人董功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山区的纳西族在丧葬时有跳耗牛的风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在四周,跳丧葬舞,领舞者唱着挽歌。歌舞毕,众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随后牵来一头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进去。若耗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就要另换一头再灌,然后捆住牛的四蹄,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为“熟祭”,祭毕埋骨入土。

在汉族交际风俗中,有“结牛财亲”一说,流行于湖南一带。在当地,一头牛几户其用的称为结牛财亲,并视作亲戚,牛的所有权一旦换成别人,其“亲戚”关系也到此结束流行于陕西留坝县等地的“牛王会”,是为老人做寿的称谓,因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为名给老人祝寿,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抢牛牛尾的婚姻风俗,流行贵州西北一带。男女订婚后,女方要喂养一头黄牛,待婚礼那天将牛牵到现场,度用两根绳索绊信牛腿。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会立刻上去抢夺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来之前夺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

牛氏来历 起源一

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title

title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

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起源四

源于改姓,出自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寮、了三字通假,故氏也称寮氏、了氏。

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氏。至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起源五

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 、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十二生肖牛的来历 20分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丑时”--夜间一点至三点又“牛时”。易卦为“坤为子母牛”。

古时,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有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太难看,请玉帝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王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说。

“玉帝放心,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王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属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附下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王一问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坏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里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 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同时,祖祖辈辈是帮助农夫干活儿。”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踢向老牛,牛王一个筋斗从天上落到人间,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于是,牛从此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并且人未停止啃青草。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们的好评。在排生肖的时候,人们一至推举他为生肖。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抢先得了头名,牛王肯定还会当上生肖首领呢。

牛凭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粤语牛精的来历的故事 牛精――没文化,横蛮

有人表现得粗野,广府人就说他“牛精”。家长教孩子,往往贰说:“呢个人好牛精,咪同渠玩呀!”

牛精这词的来源,我想,和《西游记》的牛魔王应该有点牵连。口语上的说法,有时真难找到真凭实据去说清它的来龙去脉,但影迹却也会遇到的。比如说,一些人讲“牛精”的同时,另一些人口头上又有个“牛王头”的说法,和“牛精”的意思差不多。牛,本来很温顺,即使是“牛王”,也不会横蛮得撩是斗非。而广府人所说的“牛王头”,则正是撩是斗非之辈。

牛B是什么由来? 有三种说法,都挺有道理的:

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定都在燕山脚下,建起了大都城,后来人把它称为“元大都”。

元朝住在北京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居多,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北京文化中,例如:北京方言把街巷称为“胡同”,就是受蒙语的影响。“胡同”在蒙语中就是“水井”和“帐篷之间的小道”的意思,草原上的“帐篷之间的小道”到了城里,不就变成“街巷”了吗?

另外,我们常说的吹牛、拍马、捋须,也是元大都文化的遗产,但是在流传中改变了原意。

(一)吹牛

人,总希望自己血统高贵、家族富有、家史辉煌,尤其是在官场,“苦出身”虽然可以说明自己的奋斗和拼搏,但同时也说明自己的“根基浅”、“关系弱”。所以,混在官场就要攀龙附凤,就要夸赞自己从前的富有和现在的富裕。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富的标志就是牛,所以官员凑在一起,都爱显示自己曾经在草原上拥有多少牛。就是在手下人的面前,也时常要夸一夸“老爷我想当年。在草原上有多少多少牛。”

当老爷正在兴致勃勃地吹嘘自己牛羊成群的时候,如果有下级官员来访,仆人就会告诉他:“请稍候,大人正在吹牛呢。”

“吹牛”的原意本是“吹嘘”、“显示”的意思,四川到现在还把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叫做“吹牛”,有人物有情节地讲故事才叫“摆龙门阵”呢。

汉族在杀猪的时候,为了容易把猪毛刮干净,要从猪腿处 一截管子,往里吹气,一直要把猪皮吹得鼓鼓的,这个动作就叫“吹猪”。

当“吹牛”从蒙古人流传到 中间的时候,硬拿猪去套牛,就产生了误解,于是就派生出“吹牛皮”、“吹牛腿”,后来又发展成“吹牛Bi”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吹牛”,已经成了“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的意思,“有了象就不吹牛了”这句话,就说明吹牛就是夸大。而当年的吹牛,可没有浮夸的意思耶!

-------------

〔二〕:至于“马”不是用来吹的,是用来“拍”的--“拍马”

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

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什么“膘肥体壮”,什么“鬃长毛亮”,什么“追风赶月”,什么“踏雪无痕”……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后来,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

很少骑马的 ,用自由的想象把“拍马”逐渐演绎成了“拍马屁”,就足见是外行了,既不符合逻辑也没有事实依据。

拍马,只能拍马的腰,或是肚子或是背,如果拍了马的 ,就是给马一个“开路”的信号,马就会向前走了。马走了,马的主人当然也要走了,所以“拍马 ”就等于撵上司走,您说,哪一个下级敢拍上司马的 ?

拍马到了现在,就是“拍汽车”。要奉承你的上司,你就在他下车或是上车的时候,拍拍他的车说:“首长的车真棒,流线型乳白色,又有气派又够时尚!”他听了一高兴,兴许就提你个一级半级的。

------------

------------

吹牛:源于屠夫。从前(现在也还有),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 去捅一捅,然后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

但宰牛的时候,屠夫极少用这种方法,因为牛体形庞大,皮又很>>

牛的起源和进化路线是?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图2[原牛])。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均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 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牛的剪纸驯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野牛体躯高大(体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单一、多为黑色或白色, 小、产乳量低、仅够牛犊食用。经驯化后的牛体型比野牛小(体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温驯,毛色多样, 变大,产乳量和其它经济性能都大大提高。 关于其他牛种的起源问题,凯勒(1909)曾认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驯化而来,但据近代对颅骨类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对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能产生后代并育成新品种的分析,证明瘤牛也起源于原牛,其在南亚驯化的时间大致与普通牛相同或稍迟。中国古书记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中国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国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 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中国水牛起源于南方。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晚期亚洲北部受冰川侵袭,使原属热带性气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变得干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动物被迫向南方迁移的结果。中国牦牛系由野牦牛驯化而来。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区和藏北高原海拔4 000~5 000米高山峻岭之间,以及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东北部仍有野牦牛分布。 [编辑本段]2、生物学特性 依不同牛种(属)而异。其共同点为牙齿32枚,其中门齿 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上颚无门齿,只有齿垫。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刍。蹄分两半。鼻镜光滑湿润,如出现干燥,即为患病的征兆。单胎,双胎率一般仅占1~2%。除高寒地区的牦牛因终年放牧,受气候影响,属季节性 外,舍饲的牛一般均为常年多次 ,四季均可。 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牛逼的由来 逼这个发声最早起源于清末的香港,英语best的开头发音,意为某一方面很厉害的意思,即使是现在的南方和台湾说一个人很厉害的时候就说他很B,想想古惑仔里的B哥就明白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吧。

牛是北方形容,说你像牛一样猛很有劲的意思,延伸就说厉害的意思,说以后来牛+逼这两个发音就合二为一了。说一个人是傻B,自然也就是因为他是傻子里最傻的那个。

国内单说一个人B有歧义的,因为还有羞辱的意思你懂的。

1、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并不是纯种肉用牛,而是乳肉兼用品种。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西门塔尔牛公牛体高可达150-160厘米母牛可达135-142厘米。肉品等级高,肉色鲜红、纹理细致、富有弹性、大理石花纹适中、脂肪色泽为白色或带淡**、脂肪质地有较高的硬度、胴体体表脂肪覆盖率100%。普通的牛肉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2、利木赞牛

利木赞牛原产于法国中部的利木赞高原。利木赞牛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腿部肌肉发达,体驱呈圆筒状、脂肪少。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能高,胴体瘦肉多而出名。在育肥期利木赞牛平均日增重15-2公斤,12月龄可达680-790公斤。

3、夏洛来牛

夏洛来牛产于法国的夏洛来地区,是著名大型肉牛品种。以生产含脂肪少的优质肉而著称,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现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夏洛来牛体型大,骨骼粗壮,全身肌肉发达,被毛为乳白色。

在强度饲养条件下,周岁牛体重达500公斤以上,最高的日增重为188公斤。成年体重,公牛为1200公斤,母牛为800公斤。屠宰率为60-65%。胴体脂肪少,瘦肉多,肉质细嫩。

4、神户肉牛

神户牛肉是日本特产,主要产区是日本但马地区,但并非所有神户出产的牛都可以叫做“神户牛”。真正的神户牛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它血统必须很纯正;其次,入选的牛必须是处女牛,否则吃起来会有轻微的乳臭;此外,还要经过脂肪混杂率、颜色、细腻度等项目的评定,四五级以上的才有资格称为“神户牛肉”。

以上就是关于肉牛品种如何选好全部的内容,包括:肉牛品种如何选好、牛的起源、世界肉牛都是怎么排名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