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于1947年由归侨王裕文引进柬埔寨小叶种在海南琼海市温泉乡加朝村试种。1951年归侨郑宏书又从马来西亚引进大叶种在海南琼海市塔洋镇试种,并获得成功。此后,我国胡椒生产经历几次起落,得到很大发展。我国胡椒主要产区为海南省,其次为广东的湛江和潮汕地区,云南、福建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南部也有栽培。2002年全国胡椒种植面积约2879万hm2,总产量约288万t。其中主产地海南省种植面积达2537万hm2,总产量251万t;广东省种植面积0304万hm2,总产量约034万t;云南省种植面积0038万hm2,总产量约003万t。

海南省胡椒生产主要分布在琼海市(8733hm2)、文昌市(5373hm2)、万宁市(2200hm2)和农垦各农场(5453hm2),其次为海口市(1810hm2,含琼山市)、定安县(1000hm2)、澄迈县(513hm2)、屯昌县(280hm2),五指山市、临高县、儋州市、琼中县、乐东县、白沙县和保亭县也有栽培。

胡椒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

被称为“黑色黄金”的调料其实就是胡椒。

胡椒又叫味履支、浮椒、玉椒等,是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从胡椒的名字不难看出,它并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植物。胡椒的“胡”就是胡人的意思,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调料。

胡椒的原产地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以上的热带。在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尚未大规模种植胡椒,人们吃的胡椒都是进口的。因为胡椒的价格非常昂贵,所以才有“黑色黄金”的称号。

胡椒形态特征介绍:

木质攀援藤本;茎、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小根。叶厚,近革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稀有近圆形,长10~15厘米,宽5~9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圆,常稍偏斜,两面均无毛。

叶脉5~7条,稀有9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15~35厘米从中脉发出,余者均自基出,最外1对极柔弱,网状脉明显;叶柄长1~2厘米,无毛;叶鞘延长,长常为叶柄之半。

花杂性,通常雌雄同株;花序与叶对生,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无毛;苞片匙状长圆形,长3~35厘米,中部宽约08毫米,顶端阔而圆,与花序轴分离,呈浅杯状,狭长处与花序轴合生,仅边缘分离;雄蕊2枚,花药肾形,花丝粗短。

百度百科-胡椒

有关胡椒的确切传入时间尚待考证,但是在我国史料中最早记载胡椒的是西晋司马彪撰写的《续汉书》,当时都以为胡椒产于印度、波斯或南海诸国。而实际上“胡椒属植物最初生长在缅甸和阿萨姆,先传入了印度、印度支那以及印度尼西亚,然后,又由印度传入波斯,再由波斯舶从波斯与檀香木和药材等一起转运到中世纪的亚洲各地”。

在唐朝时期,胡椒还是一种奢侈品。胡椒在中国古代属于奢侈品。唐代胡椒被视为珍稀药物,只有在“胡盘肉食”中才使用胡椒。权臣元载失势,被抄没家产时,“得胡椒九百石”。主要用作珍贵药物,只在“胡盘肉食”中用作调料。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了宋,宋代胡椒依旧是珍品。然而从13世纪开始,胡椒在香料输入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这一点可以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之中窥见端倪。

他曾在其游记中写道:杭州每天消费的胡椒达“每担为二百三十磅的四十四担之多”。而当时,元代中国最大的贸易港泉州,胡椒输入量更令马可·波罗惊讶:“如果有一艘要出售给基督教诸国而装载着胡椒的船只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话,那么将有相当于百倍的船来到泉州。”虽然这种描述似有夸大之嫌,但胡椒比重之增加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明朝胡椒已经逐渐不那么“奢侈”了,到明朝中后期“珍品”胡椒逐渐变成“常物”,被平常百姓广泛使用,这其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很大关系。更夸张的是,郑和下西洋导致胡椒大量涌入,为处理胡椒过剩,明朝政府以胡椒、苏木等香料折支俸禄,以俸禄的形式分配给文武官吏,一方面维持香料贸易的高额利润,转嫁了国家财政危机,另一方面胡椒流入了更广泛的人群中,价格大幅下降。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哪些地方生产胡椒及其生产概况全部的内容,包括:我国哪些地方生产胡椒及其生产概况、黑色黄金的是什么调料、胡椒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