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盐碱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因素、地形和地貌因素。

1、气候因素

干燥气候是发生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外界因子,干燥度和地面蒸发与降水比值与土壤的盐碱化关系十分密切。土壤冻结加剧了土壤盐碱化进程。在地温梯度影响下,土壤水从下向冻结锋面移动,盐分随之向上迁移。当地温梯度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水分和盐分的迁移量随之增大当土壤含盐时,冻结深度相应减小,水盐被抬升靠近地表,是潜在盐演化的孕育期。

2、地形和地貌因素

地形和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途中,溶解了上壤和地层中盐分,加之蒸发浓缩,溶解性总固体不断增高。因此,土壤盐碱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同样在盆地内,由于微地形的差异,土壤盐碱化程度也会出现较大不同。

土壤盐碱化改良

1、化学改良措施

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其原理是通过酸碱中和,改良土壤,抑制盐碱化的发生。盐碱地土壤结构差,有机肥通过分解微生物、形成腐殖质,促进土壤团粒形成,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提升土壤缓冲能力,并和NaCO3,作用形成腐殖酸钠,从而降低土壤碱性。

2、生物改良措施

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同物理、化学改良措施而言,生物措施成本低,环保有效,同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颇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治理措施有水利改良、农业改良、生物改良、化学改良。

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防渗等。从根本上来讲,灌溉实际是一种预防措施。其目的是控制灌溉水对地下的过量补给,将地下水位限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排水措施可细致分为河渠排水、竖井排水、植物排水三类。农业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和中间套种等。

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

化学改良措施主要通过施用改良物质实现,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每项措施的顺利应用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分区。

以上就是关于土地盐碱化怎么形成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土地盐碱化怎么形成的、土地盐碱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