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田也称烤田、搁田、落干,是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技术措施。这样能增强抗倒伏能力以及提高结实率和粒重,那水稻晒田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水稻晒田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水稻晒田最佳时间是在每年6-7月,即分蘖末期、拔节初期进行。当然不同栽期、苗情、土壤类型、水源条件等的晒田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5月15日前移栽的田块应立即排水晒田,6月1日前移栽预计在7月1-2日达到晒田标准。另外,晒田时间一般为5-10天左右,当田间有三分之一左右植株已拨节时,应停止晒田。

水稻晒田有什么要注意的?

1晒田注意不宜过度或不足,也不宜1次重晒,使分蘖猛然快速下降,影响生长健壮。

2晒田后要及时复水,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利于水稻拔节孕穗。

3苗情不好的也可以结合上水亩追施尿素4~5斤,以利于生长快速恢复。

4水稻什么时候晒田,水稻晒田的时间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水稻晒田,只有掌握好“火候”,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5晒田应在水稻对水分反应不很敏感的时期,即水稻有效分蘖末期至节间开始伸长的期间进行。一般当有效分蘖数达到预定要求时,即可排水干田或自然落干进行晒田。对于田土软烂、长势过旺的稻田,除移栽后至有效分蘖末期外,其他时期均可进行。

6对盐碱土的老稻田,如耕层盐分已明显下降,也可轻晒,但要慎防由此引起返盐。寒冷地区稻田在幼穗分化后不宜晒田,以防冷害。

进行水稻晒田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里进行,否则不但不能提高产量、增强防倒伏能力,还会出现反效果。

古代水稻种植技术

稻田地里不适合养鱼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

我认为,稻田地里不适合养鱼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如果在稻田里养鱼,那么水稻种植的密度就不能大,如果水稻的种植密度大的话,那么就不利于鱼的活动。一旦水稻的种植密度不大,那么就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如果因为养鱼而减小水稻的种植密度,那么虽然获得了养鱼的效益,但是却降低了水稻的效益。

第二个原因是,水稻田里的水位不高,在夏季高温的时候,水温会升高,水温升高后就会影响鱼的生长和生存,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鱼死亡。

第三个原因是,种植水稻需要喷洒农药,而喷洒农药会伤害鱼,有的鱼可能会被农药毒死。如果种植水稻不喷洒农药的话,那么病虫害就会导致水稻减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水稻绝收。

第四个原因是,水稻种植需要烤田。可能没有种植过水稻的读者不明白什么是烤田?在这里,我将烤田做一下介绍,所谓烤田,就是在水稻种植的中期将水稻田里的水放干。如果在水稻种植中期不烤田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水稻减产。如果在水稻种植的中期烤田的话,那么就必须将水稻田里的鱼引流到别的水域。如果在烤田之前将水稻田里的鱼捉起来卖,那么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此时水稻田里的鱼还没有达到商品龄。

可能有的读者会这么说,在水稻田里放大鱼苗,这样到了水稻种植中期烤田之前,就可以将水稻田里的鱼捉起来卖掉。我要说的是,水稻刚种植的时候,根部还不牢靠,所以在这个时候,是不能向水稻田里发大鱼苗的。等到水稻的根部牢靠的时候,才能向水稻田里放大鱼苗。从向水稻田里放大鱼苗到水稻田烤田,这段时间不长。如果在水稻田烤田之前就将水稻田里的鱼捉起来卖掉,那么鱼由于生长周期短,长得并不大。如果真的这么做,那么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农业生产上的蹲苗、烤田和深层施肥有利于作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其中蹲苗、烤田是利用植物的根具有向__

早期水稻的种植主要是“火耕水耨”。东汉时水稻技术有所发展,南方已出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唐代以后,南方稻田由于曲辕犁的使用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田质量,并在北方旱地耕-耙-耱整地技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术。到南宋时期,《陈旉农书》中对于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已提出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整地技术更臻完善。

早期的水稻都行直播。稻的移栽大约始自汉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减轻草害。以后南方稻作发展,移栽才以增加复种、克服季节矛盾为主要目的。移栽先需育秧。《陈旉农书》提出培育壮秧的3个措施是:“种之以时”、“择地得宜”和“用粪得理”,即播种要适时、秧田要选得确当、施肥要合理。宋以后,历代农书对于各种秧田技术,包括浸种催芽、秧龄掌握、肥水管理、插秧密度等,又有进一步的详细叙述。秧马(见图)的使用对于减轻拔秧时的体力消耗和提高效率起了一定作用,此外还发明了使用“秧弹”、“秧绳”以保证插秧整齐合格等。

 关于水田施肥的论述首见于《陈旉农书》。其中如认为地力可以常新壮、用粪如用药以及要根据土壤条件施肥等论点[1]

,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在水稻施用基肥和追肥的关系上,历代农书都重基肥,因为追肥最难掌握。但长时期的实践经验使古代农民逐渐创造了看苗色追肥的技术,这在明末《沈氏农书》中有详细记述。

中国水稻的发展还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提到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北魏《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为后世“烤田”技术的滥觞。南宋时楼曾作《耕织图》,其中耕图21幅,内容包括水稻栽培从整地、浸种、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环节直至收割、脱粒、扬晒、入仓为止的全过程,是中国古代水稻栽培技术的生动写照。

种植水稻的过程

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可见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水;根系在生长过程中,根向,水多的地方生长,使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蹲苗、烤田是土壤表层的水分少,利用根的向水性促进根向土壤深处(水分较多)生长;根还具有向土壤肥力高的地方生长的特性即根的向肥性,深层施肥有利于促进根向土壤深处生长;由于重力作用向地的一面生长素浓度高,高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根向近地的一面弯曲生长,使根从地表发芽向下生长使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故答案为:水;肥;地

水稻种植的过程为:

1、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2、育苗: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3、插秧: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4、除草除虫: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5、施肥: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6、灌排水:水稻比较依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分灌溉。

7、收成: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扩展资料:

水稻特点:稻成为稻穗后,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着。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飘走,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

由外而内分别有稻壳(颖)、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的总称)、胚及胚乳等部分。稻的生长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则三到四个月,生育期在130-140天左右,就能从发芽、开花、完成结实的过程。稻的种子伸出幼芽的时间仅需两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叶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年可种三期稻。农人选稻种时,多会将其泡在水中,轻而浮起的稻种会被淘汰,剩下来的就会培育成稻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稻

以上就是关于水稻什么时候晒田最合适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全部的内容,包括:水稻什么时候晒田最合适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稻田地里不适合养鱼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