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养殖技术: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乱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
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 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蜈蚣常见疾病与治疗:
黑斑病:红龙蜈蚣身下和头部发现有大小不同的黑斑。可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别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防治。胃肠炎:用磺胺片0.5克拌饲料虫饲喂,也可用氯霉素0.25克拌300克饲料虫饲喂。
脱壳病:蜈蚣生长快,脱壳时湿度过干难脱壳,过湿产生小螨虫、真菌寄生。这时要连续每10天喂土霉素0.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片,一起磨细,同400克饲养虫拌匀连喂。
蜈蚣加工技术: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沸水烫死,再把尾端剪去,挤出粪尿,后取长宽与蜈蚣相当的簿竹片,削尖两头,一端插入蜈蚣腭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弹力将蜈蚣伸直,置阳光下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干燥后取出竹片(切忌折断头尾,影响品质),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方,在背腹处用宽lcm左右的细竹片横向夹住,结扎成排,每排50条,置木箱内密封贮存。 品质要求 成品蜈蚣应足干、呈扁长状,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棱线,腹部棕**,瘪缩,足**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状,断面有裂隙或中空,气微腥,具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头尾部齐全,无破碎,无虫蛀,无霉变。
蜈蚣养殖的技术有哪些
蜈蚣的选种标准是:虫体要完整,无损伤;体色要新鲜,背面光泽好;活动正常,能取食,还可以从中挑选体长在10厘米以上的蜈蚣作为繁殖对象。如能鉴别出繁殖对象的性别,可按比例搭配,一般配比为3雌配1雄。另外,引种时要注意药用蜈蚣的地域性特点,当地有种不要跑到外地引种。蜈蚣有时会发生以强凌弱现象,因此,故在同一池内饲养的蜈蚣,最好是同龄的种群。 饲养蜈蚣的密度 蜈蚣喜群居,饲养蜈蚣的密度,应根据节气、虫型、沙土的厚度及气温的高低不同有所区别。气温低、沙土较厚时,饲养密度可以高些。反之,气温高,沙土薄时,密度要稀些。离开产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养殖6500条左右为宜,5厘米的养殖3500条左右为宜,7-10厘米的可养殖2000条,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养殖1100条为宜,15厘米以上养殖600条为宜。 蜈蚣对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湿,春秋和冬季偏干,饲养盆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如盆土过湿,应考虑换上或盆内洒一些干燥土吸去潮气。有人错误的在盆内土层里添加牛粪等肥料和一些鸡骨头,以生虫作为蜈蚣的食物,这样有碍于池内环境卫生,容易造成污染。 隔离饲养怀孕的种蜈蚣 蜈蚣是雌雄异体,将要产卵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在地面,行动迟缓,较易辨认。蜈蚣在产卵、孵化期间最好隔离饲养。方法是:在养殖盆内放一小盆或用罐头瓶单独饲养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扰,也便于管理。 饲养室的加温方法 饲养室必须建好且具备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条件。一般建立这种饲养室的大小视蜈蚣越冬数量、加温条件和热能供应充足与否而定。加温方法很多。可用煤炉、木屑炉、稻壳炉、电热管等。 蜈蚣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一般在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人头尾两部,然后,绷直晒或用沸水烫,一直到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
关于蜈蚣养殖
蜈蚣是中国名贵的药材之一,需求量是很大的。因此,养蜈蚣便成为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家庭副业。那么蜈蚣是怎么养殖的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蜈蚣养殖的技术一、蜈蚣生活习性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
蜈蚣养殖的技术二、蜈蚣养殖方式1、箱养
养殖箱用木板制成,其大小以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较为适宜,箱内壁贴上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箱口配制有一个铁纱的箱盖。箱制成后,放在室内适当的位置,多个箱则排放好,箱底放多层瓦片,瓦片间的距离为15 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垫脚,通常5~6片为一叠,这样瓦片间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栖息。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便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环境。而且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新的瓦片,以保持湿润和清洁卫生。
2、缸养
通常采用陶瓷缸,选择口径宽50~60厘米, 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内摆放在适当位置,缸底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片。在上面盖一层30厘米厚的肥沃菜园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养方式堆叠瓦片,最上层瓦片离缸口20厘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铁纱盖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养
是在室内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内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为适宜,长方形,池高为50~60厘米,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方镶嵌一圈。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层瓦片,瓦片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内侧距离墙的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深50~60厘米的坑,坑内堆放石头、碎砖碎瓦片,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铁纱盖或塑料纱盖罩严。
蜈蚣养殖的技术三、蜈蚣养殖池的建造蜈蚣养殖池一般以1平方米左右为一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内距四周防逃墙20厘米用瓦片筑起一个方形框体,瓦片一层正面朝上,另一层则反面朝上,正反交替摆放,使框体高30厘米左右,内部填入专门配制的养土,瓦片与瓦片之间形成大量小缝隙,蜈蚣通过缝隙进入内部,在里面随心所欲打洞造穴。
室外蜈蚣养殖池一般以10平方米左右为一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内距四周防逃墙40厘米全部用瓦片摆放垛体,首先在地面铺一层10 厘米厚的养土,其上放置一层瓦片,瓦片凸面朝上,瓦片上面再铺一层10厘米厚的养土,再在垛体上面四周各向内收缩10厘米左右,凸面朝上放置一层瓦片,瓦片上面继续铺一层10厘米厚的养土,直至垛体升高至60厘米以上,这样的垛体形状有点像金字塔。蜈蚣通过瓦片形成的缝隙进入垛体,初春时节与立秋以后,气温偏低,白天太阳照射下,垛体边缘部分瓦片下面温度偏高,蜈蚣自然向边缘移动;夏季太阳照射下,垛体边缘部分瓦片下面温度太高,蜈蚣自然向垛体内部移动,寻找阴凉地方;冬季气温骤降,垛体内部因有厚厚的养土与瓦片保温,温暖适宜,成为蜈蚣冬眠的极好场所。
蜈蚣养殖的技术四、选购蜈蚣种的标准蜈蚣的选种标准是:虫体要完整,无损伤;体色要新鲜,背面光泽好;活动正常,能取食,还可以从中挑选体长在10厘米以上的蜈蚣作为繁殖对象。如能鉴别出繁殖对象的性别,可按比例搭配,一般配比为3雌配1雄。另外,引种时要注意药用蜈蚣的地域性特点,当地有种不要跑到外地引种。蜈蚣有时会发生以强凌弱现象,因此,在同一池内饲养的蜈蚣,最好是同龄的种群。
蜈蚣养殖的技术五、蜈蚣养殖密度蜈蚣养殖的密度与其饲料供给、生长发育个体的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合理养殖密度可利用缸、箱的有限面积,提高产量。但密度过大,饲料不足会引起它们之间的相互残杀,且容易感染病害。
采用池养殖每平方米池底面积可养1~2龄幼体1000~1200条或3龄240~250条,产卵孵化期雌体只能放70条;箱养,一个长55厘米×40 厘米的缸可养1~2龄幼体200条,或3龄70条左右,或4龄以上45~50条,或产卵孵化雌体10条左右,养殖时的雌体比例2∶1较适宜。
蜈蚣养殖的技术六、蜈蚣的饲料与喂养为了使蜈蚣快速生长,要备充足的饲料并合理搭配各种饲料。
以满足其对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需要。人工饲养的蜈蚣,可以青蛙、蟾蜍、黄鳝、泥鳅的肌肉及黄粉虫、地鳖虫、蛋类、杂骨作为精饲料;以蔬菜、瓜果类及树叶作粗饲料。在投喂时可参照以下的配方:
配方一:各种昆虫动物70%,熟马铃薯20%。青菜或面包屑10%。
配方二:各种禽畜类、鱼类、蛙类的肉泥70%,鱼粉或蚕蛹粉20%,青菜碎10%。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严禁投喂变质的饲料。蜈蚣捕食能力差,投喂的精饲料宜剁成肉泥,粗饲料要切碎,并调成糊状,装入饲料盘内,再放入池、缸、箱内、以免造成浪费和受污染。投喂的时间为每天傍晚6时至10时,投喂饲料的同时,要放入水盘供其饮用。到次日早晨要取出食盘,清理残留的饲料,洗干净再用。投喂粮要根据蜈蚣体重大小和不同的季节而定。春末到初秋气温高,蜈蚣活动频繁,消耗热量多,可适当减少投喂量。一般每条成体蜈蚣每次投喂1克,每2~3天投喂1次,幼体每次投喂01克,每日投喂1次。但是,蜈蚣在产卵前几天及产卵、抱抢卵、孵化期40 ~ 50 天时间,不进食也不饮水,就不用投喂。但是,在产卵前的一段时间食量大,要投喂喜食、营养丰富、量足的饲料。为雌体抢卵及孵化做好准备。
蜈蚣养殖的技术七、日常管理要点1、饲养蜈蚣首先应注意调节温度和湿度。因为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蜈蚣的生长繁殖。暖房的温度保持在20℃~36℃即可。冬季可以采用电热器、锅炉、火炉、火墙、火炕等加热,夏季可通过喷洒冷水、通风等来降温。这样蜈蚣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地生长发育、发情、交配和孵卵,当年产下的小蜈蚣8个月连续四次蜕皮即可长成,9个月达到性成熟。
2、要经常检查饲养池四周防逃围墙是否坏,防止蜈蚣外逃;检查池内有无虫害,特别要注意防止蚂蚁、螨虫等危害蜈蚣。
3、晚上注意观察,发现患病蜈蚣要及时隔离治疗。
4、坚持每天投喂新鲜饲料,早上清除残食, 清洗食具。定期在食料中添加些药物, 以提高蜈蚣的抗病能力, 促进其生长发育。
蜈蚣养殖的技术八、冬季蜈蚣管理要点进入冬季以后气温急剧下降,当气温降至12℃,蜈蚣便很少活动,8℃时便蛰伏土中10~15厘米处,不食不动,进入冬眠状态。这时的管理主要做好养殖室、池的保温保湿工作。应在池内的瓦片上撒上一层4~6厘米的细土,防止冷气入侵及风干。并在池、缸、箱周围外面盖草帘,保持温度在0℃ 以上。同时,要做好冬季防鼠工作。每10~15天选择风和日暖的天气在中午通风1次,每次3~4小时,然后再盖回草帘,保证蜈蚣安全度过寒冬。
蜈蚣属变温动物, 外界气温升降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为了缩短蜈蚣养殖时间,创造更好养殖效益, 一般采用升温保温等措施延长蜈蚣生长期、缩短甚至取消冬眠时间。常用的方法有恒温养殖和塑料大棚养殖。
1、恒温养殖
蜈蚣的恒温养殖又称无冬眠养殖,即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打破蜈蚣的冬眠习性,使其一年四季都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恒温养殖最关键的设备是具有一定面积的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条件的暖房。这些暖房可以新建,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民房、塑料大棚改造,无论那种暖房都必须符合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经济实用;第二,具备加温和保温条件;第三,能保持较好的通风;第四,结构科学合理,便于管理。
2、塑料大棚养殖
白天充分利用太阳的照射提高塑料大棚内的温度,傍晚时分及时用草衫覆盖塑料大棚使之保温,尽可能缩小昼夜温差,显著缩短甚至取消蜈蚣的冬眠期,延长蜈蚣的生长时间,提高养殖效益。
塑料大棚养殖由于依赖于太阳光的照射,所以必须注意天气的变化。遇有雨雪天气,要及时采取临时的加温措施,尽量避免蜈蚣冬眠。如果蜈蚣一旦冬眠,就不要轻易把它唤醒,如果蜈蚣一个冬季里反复冬眠,则会造成较大伤亡。春天来临,气温升高,注意及时通风,一则补充新鲜空气,二则防止棚内超温;夏季需要及时揭开塑料布,换上遮阳布,或用草衫进行遮阳处理。
如何饲养蜈蚣
蜈蚣人工养殖 蜈蚣又叫天龙、白脚、松毛虫、百足虫,千足虫等,有红头、青头、金头等20多个品种,是珍贵的二类中药材,目前非常紧缺。蜈蚣入药主治风毒疮肿、恶血积聚等症,具有怯风、镇惊、抗癌、解毒、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畏热喜寒,蜈蚣的主要繁衍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其适应性强,容易人工养殖。蜈蚣喜欢在枝木、*luan石堆、荒芜阴湿的茅草地及大石下等隐蔽处生活,昼伏夜出,晚秋后钻入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到翌年惊蛰后才开始活动。我国人工饲养的蜈蚣多为绿头少棘蜈蚣,它的生长快,繁殖能力较高,一条成虫每年可孵出幼蜈蚣一百多条。
一、人工饲养蜈蚣的方法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luan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 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
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二、蜈蚣的繁殖
蜈蚣为卵生动物,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时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时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6~7月上、中旬为产卵的旺期,并延续到8月上旬。产卵前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贴近地面,行动迟缓。对有产卵迹象的母体应于3~4天前用直径约10厘米的无底罐头筒一一罩住,筒口用纤维板或玻璃盖好,既有效地利用了养殖面积,避免相互干扰和噬食,有利于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也便于幼蜈蚣与母蜈蚣的分缸(或分池)饲养。
一般每条母体产卵20~60粒,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卵粒相互粘连在一起,如花生米大小,呈椭圆形。蜈蚣母体抱卵监护期长达43天左右,在此期间若受到惊扰,或其它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暴躁,会将正在孵化的卵块全部吞吃掉,导致孵化失败。故应绝对保持孵化池环境的安静。特别要注意的是,蜈蚣产卵前几天要停止给食,尤其在孵化过程中的40~50天内更应严格禁止喂饵,否则蜈蚣吃食时会因食物沾染在卵块或胚胎上而将卵块或胚胎一起吃掉。卵团的孵化过程较缓慢,15~16天后卵粒形成腰子形,中间始裂开,此阶段为第一次蜕皮;20天后第二次蜕皮成月牙状,初具幼虫形态;35~40天幼体进入第三次蜕皮,能在母体怀抱内上下爬动;再过5~7天,幼体表皮几丁质逐渐加厚,体色变黄褐,在母体的保护下生活,经过一个月后就能脱离母体独立生活,自行觅食。
三、注意事项
养殖蜈蚣应注意蜈蚣本身所可能遭受到的病毒侵害,另一方面养殖人员应防止受到蜈蚣的螫伤中毒。
1.防止蜈蚣遭受病害:由于家禽、老鼠、石龙子等会噬食蜈蚣,特别是蚂蚁是蜈蚣的主要天敌,因此要经常观察蜈蚣场内外有无害虫等出现,防止这些天敌进池侵袭蜈蚣。防止蚂蚁进池,可用灭蟑蚁粉笔在池的周围多画上几圈,或取樟脑丸、植物油各一份和锯未五份混在一起拌匀,然后经常将这种药粉在饲养池的外墙撒一
圈药线。特别是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期的蜈蚣抵抗力很弱,易被蚂蚁咬死,一旦有蚂蚁进池,应速将蜈蚣转移,用沸水烫死蚂蚁。
受绿僵菌感染的蜈蚣、部分关节的皮膜上会出现黑色小点,以后稍浸润扩大,导致蜈蚣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最后消瘦死亡。因此,发现患有此病的蜈蚣应迅速挑出另养,将病缸土壤(室内缸养)全部倒掉,曝晒消毒,换上新土再放健康的蜈蚣,并用少量氯霉素片研碎拌饵喂养患病的蜈蚣,以及改善通风的条件;或者,对室外池养的蜈蚣采取转移换池,喂药除病措施,并对原池土进行消毒,撒石灰粉杀菌的清理。铁丝虫为蜈蚣体内的寄生虫,大多因喂大青蝗虫所致,故应注意饲料种类的选择和搭配。同时,所用的饲料切勿沾染农药,以免蜈蚣被毒害或致病及妨碍蜈蚣的繁殖。由于蜈蚣有大吃小,强吃弱,互相残杀的恶癖,主要发生在缺水、缺食或雌蜈蚣在孵化期受惊扰的情况下,故除应注意饲养管理措施外,还应按个体的大小分池饲养,并对发现有蜕皮的个体马上隔开。
2.饲养人员防止被蜈蚣螫伤中毒:饲养人员在捕捉蜈蚣时应使用小铁铲或其它农具翻开上块或碎石,发现蜈蚣时迅速使用铁制、竹制的专用夹子挟抓蜈蚣,防止被其螫伤受毒。如在捕捉时不慎被螫伤,可根据情况先挤出毒汁,再用如下几种方法治疗:
(1)用盐肤木的汁液涂擦伤处;
(2)用黄草纸卷盐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端将烟灰吹于患处;
(3)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伤处;
(4)用鸡蛋清或雄鸡唾液搽抹伤处;
(5)用蜗牛、蛞蝓、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
(6)用清凉油搽抹;
(7)用大蒜汁,桑汁拌白盐搽抹;
(8)用香烟丝捣烂拌茶油搽抹;
(9)用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茶油抹患处;
(10)用碱水或葱头切片涂在伤处。
四、蜈蚣的捕捉与加工
捕捉加工蜈蚣以春、冬两季为好,捕捉前先将竹片锯成长15~20厘米,宽1.5厘米的薄竹签,两头用刀切削成箭形备用。用开水将捕回的蜈蚣烫死,然后将尾部剪开,挤出粪便,再把竹签的两端分别插进蜈蚣头部与躯干第一节下腭和尾端第二节腹面,借助竹片的弹性使其撑开绷直,然后放阳光下晒干或用文火烘烤瓦片或其它金属板把蜈蚣放在上面焙干即成商品蜈蚣。加工时应防止折头断尾,但如不慎有断肢脱落也仍可收集出售。凡准备出口的蜈蚣,应选个体大的先晒至九成干,再将竹签去掉,以一百条一包用厚纸包裹,再每十包为一箱,箱内衬油纸,箱皮以猪血涂封。不出口的则不要去掉竹签,以50条为一包,然后用木箱包装。贮藏期间,应放在干燥处,并在箱内加些樟脑丸或花椒,以防虫蛀。
此外,饲养蜈蚣与饲养苍蝇结合起来混养。效益会更大。加工蜈蚣如使用红外线处理既可较大规模生产,又能提高商品蜈蚣的质量。如需知道蜈蚣雌雄的分辨方法,只要把正在交配的蜈蚣成双择出专养,然后视产卵的蜈蚣即为雌体,不产卵的蜈蚣即为雄体。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及小动物,如蟑螂、蛾类的幼虫、鼠妇、蜘蛛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以上就是关于蜈蚣要怎么养殖才好全部的内容,包括:蜈蚣要怎么养殖才好、蜈蚣怎么种养、蜈蚣养殖的技术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