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主要利用的是杂种优势,所以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内容。准确合理的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探索最优的杂种优势模式,是选育优良组合的前提。在对玉米种质改良、扩增及创新时也必须遵循杂种优势群间优势模式的原理,这样才能避免事倍功半、浪费资源、提高育种效率。我国育种者对杂种优势类群和优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较晚,划分的类群也不尽相同,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杂交种的选育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育种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玉米种质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主要有利用杂种优势配合力大小、系谱法、生化标记法、分子标记等方法将玉米划分为改良Reid 群、Lancaster 群、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和热带种质等其他优势群,这些类群被育种者普遍认可。
1种质资源的变化
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20世纪70~80年代玉米杂交育种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农家品种中选育的一环系,如旅28、获白、塘四平头等;从美国直接引入的自交系,如Mo17、C103、Oh43等,还有就是从单交种中选育的二环系,如自330、吉63 等。玉米种质主要集中在获白、旅大红骨、塘四平头、兰卡斯特、金皇后等资源系统中。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一环系和引入系逐渐减少,国内自选二环系逐渐增加,从1980年种植667万hm2以上的玉米单交种的遗传组成来看,亲本自交系由1978年的50个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40个,一环系和外引系由1978年的22个和17个分别降至1987年的9个和5个,国内二环选系由11个增加至27个,少数骨干系如自330、Mo17和黄早四占有突出的地位。该时期金皇后和获白系统逐渐被淘汰,瑞得黄马牙使用的比例逐步增大,形成了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兰卡斯特、瑞德黄马牙的主导格局。据统计,1990 年四大种质在我国玉米生产上占90%左右。20世纪90年代后,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工作受到重视,从外来群体中陆续选育出了一批新的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导入我国温带种质育成的新自交系开始用于生产,进一步拓宽了育种种质的遗传基础。截至2009年,我国玉米生产上基本形成了以中单2号、丹玉13、烟单14、掖单13、农大108、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主的7个品种,以及Mo17、黄早四、自330、E28、掖478、丹340、郑958、昌7-2和PH6WC9个骨干系为主体的格局。
玉米高产种植新技术
播种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苗全和苗壮,而且影响玉米一生的生长发育。做好玉米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
选用良种
1具体要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栽培的优良品种。
2操作步骤
(1)根据当地种植制度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我国各地气候条件、种植制度不同,对品种生育期长短的要求也不一样。生产上所选用的品种要符合当地的种植制度,既要保证其正常成熟,不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又要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春播玉米要求选用生育期较长、单株生产力高、抗病性强的品种,夏播玉米要求选用早熟、矮秆、抗倒伏的品种,套种玉米则要求选用株型紧凑、幼苗期耐阴的品种。
(2)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如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宜选用耐肥水、生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在丘陵、山区,则应选用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的品种。
(3)选用抗病品种。要根据当地常发病的种类选用相应的抗病品种。此外,还要根据生产上的特定需要,如饲用玉米、甜玉米、黑玉米、笋玉米等选用相应良种。
3相关知识玉米品种熟期类型的划分是玉米育种、 引种、栽培以至生产上最为实用和普遍的类型划分。依据FAO的国际通用标准,玉米的熟期类型可分为7类。
(1)超早熟类型。植株叶数8~11片,生育期70~80天。
(2)早熟类型。植株叶数12~14片,生育期81~90天。
(3)中早熟类型。植株叶数15~16片,生育期91~ 100天。
(4)中熟类型。植株叶数17~18片,生育期101~110天。
(5)中晚熟类型。植株叶数19~20片,生育期111~120天。
(6)晚熟类型。植株叶数21~22片,生育期121~ 130天。
(7)超晚熟类型。植株叶数23片以上,生育期131~140天。
以上是玉米选种的相关知识,仅供参考。
玉米育种过程中怎样测配合力,具体怎么操作????
玉米宽窄行浅埋滴灌栽培技术是在玉米传统垄作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是在常规65 cm 小垄的基础上,两垄合成130cm大垄,垄上宽窄行种植,窄行距为50 cm,宽行距为80cm,窄行中间浅埋一根滴灌管,实现节约用水、培肥地力、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强通风透光性能等特点,进而达到玉米提质增效。现将玉米宽窄行浅埋滴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总结如下:
一、增产机理
(一)通风透光。这种栽培方式,宽窄相间,自然在组合间形成80 cm 宽的通风带,与小垄单行栽培方式相比,垄间风速提高53%左右,增加光照30%,株间风速提高39%,光照增加35%,这样有利于玉米光合作用,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二)增加密度。由于通风透光良好,玉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增强了抗倒伏能力,这为适当增加玉米栽培密度奠定了基础。每亩较小垄单行栽培增加500~1000 株,靠群体增产。
(三)节水保墒。使用滴灌技术可以实现水分经济利用。据测定,玉米采用浅埋滴灌技术,比漫灌节水70%,平均亩节水30m3,比喷灌节水50%,平均亩节水10m3,0-20 cm 土壤含水量比小垄单行栽培平均提高 23%。
(五)肥料利用率高。玉米实行浅埋滴灌技术,可以不受天气影响,根据玉米需水规律随时补水,这样肥效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彻底解决了以往玉米喇叭口期遇干旱不能正常追肥的问题。据试验,这种栽培方式比小垄单行种植肥料利用率提高 20%。这种栽培方式未改变原来的垄型,符合原来小四轮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作业条件,所以从整地、施肥、播种、铺管、覆膜、收获、根茬还田,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栽培技术
(一)选地选茬。浅埋滴灌玉米植株繁茂,根系发达,因此在选地上应选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且靠近水源的地块;为提高覆膜质量,在选茬上要选择不易起坷垃,又容易灭茬的“软茬”、“肥茬”,如瓜菜茬、大豆茬、马铃薯茬,切忌选择施用过豆磺隆等残效期长且对玉米生长发育有影响的除草剂茬口,如果选择玉米茬,必须实行三年轮作。
(二)品种选择。选用高产、优质、耐密、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审定品种,生育期比常规栽培长7-10天的,如利禾116、先玉355等。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超过16%,并用种衣剂包衣,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
(三)整地施肥。实行秋翻、秋耙、秋施肥、秋起垄、秋镇压。做到耕翻和深松有机结合,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利于玉米根系发育。对于根茬还田地块,起垄前要耧净残茬、秸秆,提高整地质量。结合整地,施好底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四)适时播种。当耕层5-10 cm 的地温稳定在 7℃以上时,即可播种。将四轮车上豁沟用的铧子间距调整为50 cm,以每两垄为一个组合,采用垄上机械豁沟,沟的深度8~10 cm, 坐水精量点播,株距25cm,覆土4cm,种子25斤/亩,底肥20公斤/亩,亩保苗4500 株,要求深浅一致,覆土均匀。
(五)封闭除草。播种后每亩用52%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200-250毫升/亩苗前封闭。
( 六 )铺管。喷药之后,利用机械将滴灌系统末端的滴灌管平铺于每一组合的垄沟内,进行浅埋。可实现垄面整形。
三、田间管理
(一)田间检查 铺管后,要经常深入田间,检查铺管质量,如发现铺管破损或被风吹开,立即用湿土压盖。
(二)灌水追肥 玉米灌水量的多少要依据各阶段的需水量、土壤墒情、天气干旱程度综合而定。苗期遇干旱要及时滴水,保证土壤田间持水量60%为宜;拔节孕穗期是玉米需水、需肥关键时期,拔节孕穗期追施尿素15公斤/亩,结合土壤墒情,适量灌水。
四、适时收获
玉米苞干枯、松散,子粒变硬,皮层光亮,子粒与穗轴相接处的断面处出现黑色层,标志玉米已进入完熟期,可适时收获。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适当统一晚收的办法,以利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
测定自交系配合力的主要方法有:
(1)顶交法:用普通品种、品种间杂交种或综合杂交种作测验种,早代测验(S2代以前)时以测验种为母本,被测的自交株为父本。S2代以后测验时,通常以被测自交系作为母本,测验种(品种)为父本。也可以用一父多母方式在隔离区内进行测交。根据下年测交种比较鉴定结果。
(2)双列式轮交法:用来测定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就是把被测自交株彼此间一一轮回的进行成对杂交,把获得的组合下年进行产量比较。被测系较多时,轮交套袋杂交的工作量很大。所以一般只在自交系性状基本稳定时,或经过早代测验筛选后,在数量不多的自交系中应用。
(3)测配结合法:这就是测定配合力和选配新组合一起进行的方法。新选自交系与已有的优良自交系进行套袋杂交,经产量比较看出苗头后,即可继续复配,及早进行多点试验推广。实践证明,这种测配结合法边测边用,可以加速育种世代,使育种过程和年限大为缩短,大大加快了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速度。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有哪几个,代表品种全部的内容,包括: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有哪几个,代表品种、玉米在播种前应该要如何去选种子呢、玉米高产种植新技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