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鸭混养技术
鱼鸭混养可充分利用水面,做到资源共享,良性循环,实现双丰收。其技术是:
鱼鸭混养的池塘选择与设施建没
一、池塘选择、建设。鱼鸭配套的池塘要选择在无污染的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池塘东西走向长宽之比是2—3∶1,池基内坡1∶2—25,塘底要求平坦,可略向排水口的方向平缓倾斜,以利干塘。池塘面积3—7亩为好,水深2—3米,池塘设有分开进、排水和拦鱼设施。
二、鸭棚选择建设。鸭棚应选择座北向南,地势较高,阳光充足,比较干燥,池埂坡度平缓,有利于稚鸭苗落塘上岸行走觅食的地方。冬季能密封保温,夏季能通风降温,雨季排洪排水良好。每间鸭棚面积120—150平方米,另设两个鸭群活动场所,一是网围鱼塘一角作为鸭群觅食生长活动场所,二是围鸭棚附近一段池基或池坡地面作为活动场。
鱼鸭混养生产配置
每亩投放鱼种50—60公斤,滤食性鱼类(鲢鳙)占70—80%,其它为杂食性鱼类,每亩水面配套养鸭80—100只,鱼种增重7—8倍,养殖亩产量可达400—500公斤。或是每亩投放鱼种75—85公斤,滤食性鱼类占70—80%,每亩养鸭150—200只,鱼种增重6—7倍,亩产量可达550—650公斤。也有的养殖罗非、奥杂、土鲮杂食性鱼占比例60—70%,其它是滤食性鱼类。根据长期的养殖生产实践经验,一般每养一只鸭一年可生产鱼类3公斤多,养殖户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鱼鸭混养饲养管理工作
一、养鱼管理
1、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每亩1米水深用茶麸50公斤打碎泡水一日一夜后全塘泼洒,再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溶解全塘泼洒,7—10天毒性消失后可放鱼种养殖。
2、鱼种消毒。鱼种落塘前,用3%食盐水浸浴鱼体表5分钟,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草鱼种则注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再落塘养殖。
3、科学投喂。投饲要做到“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点),要投喂量足,质好,适口的饲料,夏秋季可按鱼体总体重投喂3—5%,冬春季可投1—3%。
4、水质管理。池水要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公分左右,池水PH值保持在7—8。
5、鱼病防治。夏秋季每7—10天要换水一次,排放30厘米老水,灌入30—40厘米新水,保持水质相对稳定,每7—10天要用1ppm漂白粉化水全塘泼洒,或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20公斤化水溶化全塘泼洒。适时开动增氧机,防止鱼类泛塘浮头。适时投喂药饵,增强鱼体抗病能力,促进生长。
6、勤巡塘,做好防逃、防病、防汛、防盗等工作。
二、养鸭管理
1、科学饲养。做到饲料合理搭配,定时定量饲喂,不喂霉烂变质饲料,饮水清洁充足,温度、湿度、密度适宜,空气新鲜。
2、防疫治病。一是搞好鸭棚清洁卫生,坚持消毒,清洗鸭棚,人不能随便进入鸭棚,消灭传染病源。二是饲养鸭30日龄时注射一次疫苗预防鸭瘟。70—80日龄时进行禽霍乱防疫。
鸭良种及配套生产技术
养鸭是我国畜牧生产的传统产业,饲养历史渊源流长,根据前人的考证,早在 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开始驯化和饲养水禽,由于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适宜饲养水禽,且鸭鹅具有早期生长快、饲养周期短、耐粗食,设备简单,抗逆性强和饲养效益高等特点,使水禽生产成为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劳动人民对鸭鹅肉、蛋等制品风味的特殊喜好,传统的烹调加工和消费习俗独具一格,使水禽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水禽不仅能提供大量肉蛋产品,还可生产优质羽绒及高营养价值的肥肝,为出口创汇提供新型的禽产品,所以大力发展水禽生产对丰富人民菜篮子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鸭生产现状
1饲养量及分布
世界水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据 FAO统计表明:亚洲是水禽分布最多的地区,2003年亚洲的鸭、鹅屠宰数分别占全世界鸭、鹅屠宰总数的8885%和9372%,欧洲占778%和346%,而非洲仅占110%和270%(中国家禽,2004,24期)。据报道,2004年底鸭存栏73亿只,屠宰量超过18亿只,占中国禽类总出栏的22%左右,保持7%-8%增长幅度(高于肉鸡5%增幅),已占全球2/3(第一位),可见我国是鸭生产第一大国,其中全国每小时生产10吨以上肉鸭配合饲料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已建成种鸭生产基地达600家(中国禽业导刊,2005)。我国鸭饲养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华东、东南沿海、华北:四川、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广西等省市,除此,台湾也是鸭主产地,据统计,福建水禽总饲养量约达178亿只,占家禽饲养总量4532%,人均占有量507只(鸭49只),列居全国前茅。
旱鸭子养殖技术
发酵床养鸭技术发酵床养鸭
随着养鸭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常用抗生素来抑制或杀灭消化道内的有害微生物,以提高其生产性能,但是饲料中添加坑生素有副作用,如导致鸭体内菌群失调,产生抗药性以及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也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禁止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作为抗素的替代品在养鸭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活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生长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以达到调整体内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微生态制剂益爱牧活性液微生物生长促进剂;是由活体微生物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它可通过动物消化道生物的竞争性排斥作用,抑制有害菌生长,形成优势菌群或者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功能来预防疾病,从而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微生物生长促进剂是指摄入动物休内参与肠内微生物平衡,具有直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及促进动物生长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培养物。
一 品种选择。应选用抗逆性强,既适于圈养,又可在低山丘陵区放养,食性广,食量大、肌胃发达、消化能力强的品种。
二 放养时间。根据果园内饲料资源情况,果园养鸭分为以放养为主时期和以圈养为主时期。最适放养时期为园内动植物繁衍生长盛期,一般在4月中旬(清明后至谷雨前)至10月底。此时园内牧草生长丰茂,果树副产品残留多,鸭子可采食各种青草、野菜和落地花、叶、果等植物性食料以及各种虫卵、蛹、爬行昆虫和近地表飞虫等动物性食料。成年鸭全年都可以放养。
三 园地选择。鸭子行动笨,不能上树啄食,为果园低栏放牧提供了保证。凡是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主干较高或老龄的苹果、梨、杏、山楂、柿树、核桃等园地均可放养。放养的鸭子可起到控草的作用,鸭粪可为果树提供优质肥源。这是改造杂草丛生,管理粗放、虫害严重、适龄不结果或低产低效果园为优质高效园地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 棚舍建造。果园放养是以圈养为基础的新技术,同样需有棚舍,以备晚上补饲、饮水、产蛋时使用。可因地制宜,在不远离放养园的情况下采用依山靠崖、旧建筑物改造等方法建造塑料大棚鸭舍。应以6-7只/平方米计算棚舍建筑面积,棚前要围圈出一定的活动场地,并在场地内放置料槽和饮水器槽。
五 放养方法
1、放养密度:根据放养鸭的大小,强弱决定放养密度,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则。一般0067公顷果园放养成鸭20-30只。
2、划定轮放区:根据放养鸭的数量及园地面积划定轮放区,用高50厘米的尼龙网围栏成几个区轮放。为便于 管理一般每区0335公顷放养400只左右为宜。果园面积小,养鸭数量少时,可以不分区,但应根据园内杂草及昆虫等的生长繁殖情况实行间断放牧。在轮放区内要为鸭子备足饮用水。
3、按时补饲:为补充放养时期饲料的不足,对放养鸭要适时补饲。雏鸭放养从4周龄开始,前期为育雏期,可圈养和笼养。雏鸭在早晚各补饲1次,以补充能量的不足。按早上半饱晚喂足的原则确定补饲量,并逐减喂饲次数和数量,促使鸭自由采食。随着雏鸭的生长,可根据放养鸭啄食杂草、野菜、昆虫决定放养鸭的补饲。以放养为主时期,晚上回舍棚后进行补饲,并备足饮用水,满足饮用。春天幼龄雏鸭放养前,要先进行适应外界温度变化的锻炼,逐渐进入放养园。
4、加强监管,严防鼠害:放养鸭要严防山猫、黄鼠狼之类野兽的侵害。侵害鸭的兽类都惧怕网具,因此采用尼龙网围圈放养区是有效的安全防御措施,不管放养多少只,也不管面积大小,都要用网围圈,并要固定专人管理。特别是放养幼龄鸭,防鼠害更为重要。
5、防疫灭病:放养鸭的防疫同样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要按照常规防御程序,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做好防疫灭病工作。
6、防止中毒:放养园的果树在必须喷施农药时,严禁喷剧毒农药。应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或低浓度低毒的杀菌剂农药。在喷药期间,实行限区围栏放牧,以避免因乱放而中毒。也可将鸭圈养3-5天,然后再放入放养区。在限区放牧时,可适当增加补饲量。
以上就是关于养鸭技术全部的内容,包括:养鸭技术、求养鸭新技术、旱鸭子养殖技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