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1)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2)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设施。
由于地下水大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地下水位接近地面,而此时土壤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土壤中便会残留下盐分。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就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致土壤盐渍化。
此外地势低洼地,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洼地的土壤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会形成盐碱地。一般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就会形成的盐碱灾害。
防治措施:农业改良(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实行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对于某些潜在盐渍化严重的土壤,可利用井渠结合灌溉。若难以奏效,宜改水田为旱田,改粮作为牧业,既节省水资源,又可发挥最佳效益。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化的人为原因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一般指超过百分之零点三,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两个成因:
1、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于临界水位;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2、地势低洼,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会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1、水利改良措施,主要从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方面改善;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自然原因
问题一: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分布 防治 是什么? 防止酸雨
问题二:地理试题: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的人为原因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约37万km2,其最低洼部分即古松辽大湖的核心(吉林省的大安一带),是苏打盐渍土集中分布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连续干旱、过度放牧,苏打盐渍化有发展加重趋势。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东北平原西部的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到底是人为原因为主还是自然原因为主,待我把这些变化过程讲一下,大家再判断。
先说基本情况:松嫩平原西部,约占东北大平原面积三分之一。本区晚更新世以来自然景观的演化形成的地质、地貌和土壤背景、现代气候以及人文景观等决定了该区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过渡带,极易受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发生生态失衡和退化。
以下是中国科学院项目综合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正英 2006-3-1的文章中谈到环境变迁过程:
“东北地区西有大兴安岭,东有长白山,北有小兴安岭,中部为松辽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全区除西部与蒙古高原接壤,其余都为界江、界河及大海环绕,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兴凯湖和渤海、黄海。
区域内分布着两大水系:北部是流入黑龙江的松花江水系,南部是流入渤海湾的辽河水系。
这种地质构造格局和地貌景观是自中生代开始营造,经过长期演化,到第四纪末基本定型的。
自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和东、西辽河都是内陆河,流入以吉林省大安一带为中心的古松辽大湖。
大约1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末,盆地中部形成分水岭,大湖水系分解成南北两部分。北部形成松花江水系,向东经黑龙江入海;南部形成辽河水系,向南流入渤海。原湖区中心随着地壳的抬升,逐步萎缩干枯,形成星罗棋布的沼泽湿地。以后,盆地西部由于气候变为干冷,湖泊干涸,形成了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和古大湖中心区的盐碱沼泽和盐碱地。 在近一万多年来的全新世时期,科尔沁沙地、松嫩和呼伦贝尔沙地在气候适宜时期发育成草原和森林草原。”
“西部的科尔沁、松嫩和呼伦贝尔三大沙地,总面积约8万km2。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沉积了几十米以至几百米厚的中、细沙层。距今一万多年来,经历了几次气候适宜时期,沙地被草本植被覆盖并发育形成古土壤。但由于草原的不当开垦和过牧,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导致一些地方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 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退牧还林还草以来,一些地区沙漠化过程逆转,特别是在科尔沁沙地南部整体上有逆转趋势,但大部分地区仍然严重。”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约37万km2,其最低洼部分即古松辽大湖的核心(吉林省的大安一带),是苏打盐渍土集中分布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连续干旱、过度放牧,苏打盐渍化有发展加重趋势。”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约28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6%,其中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地总面积的34%,严重威胁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有课题组专家认为 2004-9-27:“松嫩平原西部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强烈影响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农业开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规模的农>>
问题三:高中地理 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措施有哪些 土地盐碱化是土壤矿物质在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下,随地下水富集在土壤表层以后,产生的土壤退化现象。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天气或者气候干燥,二是地下水位比较高。其治理措施主要是疏通沟渠,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灌(洗盐)。深耕覆盖也能短期改善土壤性状哦。
问题四:人为浇灌盐碱水会使土壤盐碱化吗? 地下水在地下时会溶解土壤中的一些盐类物质,然后用它作为灌溉水源,到达地面后,蒸发加大,水分被蒸发,盐类物质被留在了地面。另外,如果大量开采地下水,说明此地水资源紧张,容易造成只灌不排。更加容易形成盐碱化。
问题五:土壤盐碱化危害作物的机理是什么 盐分对作物生长的危害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高盐渗透作用,影响作物吸收水分。
二是单盐毒害,其它还会影响到土壤的结构,土壤微生物间接影响到作物生长。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1 土地盐碱化的地质环境因子
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以来,携大量泥沙淤海造陆形成的,位于华北地台区济阳坳陷的东北部,是中、新生代的一个沉降区,在第四系海相沉积物上覆盖一层河相沉积物,这种二元结构沉积物特性,深刻影响该区土壤积盐状况和盐碱特性。
2 土地盐碱化的物质基础
大气降水、黄河水侧渗、引黄水、海水侵染和风暴潮侵袭给黄河三角洲带来大量的水分和盐分,成为土地盐碱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所有进入三角洲地区的水分和盐分都经过土壤进入地下水系统,抬高了地下水位。由于地势低平,区域径流滞缓,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区域土壤向积盐方向发展。
3 土地盐碱化的动力条件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盛行区,多年平均气温117~126℃,降水量530~630mm,蒸发量1750~2430mm,大气蒸发可使土壤水分汽化,促使地下水补给土壤水,成为土壤水盐向上运动的动力条件。黄河三角洲蒸降比达到35左右。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大于1时,说明土壤水的毛管上升运动超过了重力下行水流的运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随水流上升蒸发,浓缩、累积于地表。在一般情况下,气候愈干旱,蒸发愈强烈,土壤积盐也愈厉害。
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一年内干湿交替,降水集中。从而引起土壤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春季干旱多风,强烈蒸发,土壤表层盐分大量积累;到了雨季,盐分受降水的淋洗,土壤表层发生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逐渐增强,土壤又开始下一周期的积盐。从而造成土地盐碱化的年内动态变化。
降水不仅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很大,平均相对变率为21%~23%,降水最多年为最少年的27~35倍,造成了黄河三角洲洪、涝灾害频繁,洪沥顶托,加重土地盐碱化。
4 土地盐碱化的社会因子
黄河三角洲土地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区域地下水位的升高,区域地下水位的抬高反过来又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进程。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的社会因子主要包括:盲目垦荒 粗放经营;植被破坏;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导致地下水位抬高。
原因有:
1、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干燥度和地面蒸发与降水比值与土壤的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而土壤冻结加剧了土壤盐渍化进程。
2、温度的影响:在地温梯度影响下,土壤水从下向冻结锋面移动,盐分随之向上迁移。当地温梯度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水分和盐分的迁移量随之增大当土壤含盐时,冻结深度相应减小,水盐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盐碱化进入孕育期。
3、水位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量及水质直接影响土壤含盐量。
4、植被的影响:干早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着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盐生植物含盐量可达lo%~45%,通过强大的根系从底层吸收水分和盐分,并以残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残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钙盐和钠盐返回土壤中,对土壤的盐演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地形的影响:地形和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以上就是关于地下水位上升为什么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全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位上升为什么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土壤盐碱化的人为原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