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感染:虾被鳗鱼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病原体感染。在发病初期,虾鳃呈淡黄色。一段时间后,鳃丝肿胀,变成黄褐色。
纤毛虫寄生:聚缩虫、钟形虫、单缩虫等纤毛虫附着在病虾的鳃上,此时鳃丝上有大量绒毛状的浅黄色物体。
镰刀菌寄生:对虾被镰刀菌感染,成熟的镰刀菌丝体呈黄褐色,因此对虾鳃在发病初期呈黄色。
一、细菌性感染
1、发病原因
对虾被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病原体感染。
2、发病症状
(1)发病初期,虾鳃呈淡黄色,随着病情的发展,鳃丝开始肿胀松散,由黄色变为黄褐色,形成斑块。
(2)鳃组织变脆,甚至糜烂,体色变暗,鳃区内壳变黄。第二,鞭子变红,容易断裂。甲壳上有黑色溃疡或黑斑,肌肉白浊,部分虾游泳脚变红,凝血时间延迟。
(3)镜检时,鳃丝末端不规则肿大,鳃组织出现空泡变性,鳃丝内部和血淋巴中有杆状细菌活动。
(4)生病虾的摄入量会减少或停止,经常在池边慢慢不规则地游动,有时头朝上在水面上旋转,容易因为受惊而跳出水面。
(5)换水时,病虾经常因身体虚弱而被水冲到污水出口的底部,病情严重时会失去平衡,死躺在池底。
3、防治方法
(1)对虾池进行彻底疏浚,每3-4亩池塘定期使用1瓶“爽水”进行消毒。
(2)温度较高时,适当加深虾池水位,增加换水量,保持良好水质。
(3)发病后,全池泼洒“爽水”或“卫士”渔诺芬(40公斤料/袋)用于消毒和混合 贞高(40公斤料/袋)“神爽益香露”(40公斤料/袋)拌料,喂养后可调节病虾肠道。
二、纤毛虫寄生
1、发病原因
(1)一般来说,纤毛虫不会侵入虾组织或鳃组织,包括血液,也没有发现细菌或其他生物。
(2)病虾鳃发现的纤毛虫主要有聚缩虫、钟形虫、单缩虫和累枝虫。
2、发病症状
(1)病虾活动迟钝,食欲减弱,鳃盖略外翻,鳃扩大,鳃丝上有大量绒毛状浅黄色物体。如果有其他杂物,它们通常是黄褐色或黑色的。
(2)用显微镜观察时,可以看到附着物多为大量密集、可移动的纤毛虫。
3、防治方法
(1)放苗前清理虾池底部的淤泥,然后彻底清毒。
(2)放苗后要时常换水,让水质保持清新。投饲要适量,以残饵沉积在池底导致水质受到污染。
(3)发病后,每3-4亩池塘使用一瓶“卫捷”进行全池泼洒,以杀灭或抑制纤毛虫的生长,同时每3-4亩池塘使用1袋“速效解毒灵”,这样可以吸收络合有机质,控制昆虫的生长繁殖。
三、镰刀菌寄生
1、发病原因
(1)对虾被镰刀菌感染,成熟的镰刀菌丝呈黄褐色,使病虾鳃在发病初期和中期呈黄色。
(2)随着大分生孢子的替代和黑色素的沉积,大多数鳃在虾死亡时变黑,因此常被归类为黑色“黑鳃”病。
2、发病症状
(1)病虾体色较暗,游泳动作缓慢,摄食能力下降,鳃由土黄色逐渐变黑,卧底逐渐死亡。
(2)镜检鳃部时,可发现一些真菌菌丝和小分生孢子像开花一样充满并穿出鳃组织。
3、预防方法
(1)严格对虾池进行消毒,每3-4亩池塘使用1瓶“卫士”消毒杀灭分生孢子。
(2)感染初期,病虾未出现明显症状时,每3-4亩池塘使用1瓶“爽水”调水消毒可抑制镰刀菌的生长发育,降低病虾的死亡率。
四、藻类附生
1、发病原因
(1)藻类过度繁殖,虾池水质接近酱色时,对虾也会因藻类(尤其是硅藻)大量堆积在鳃叶中而变黄。
(2)虾的摄食和活动不会出现明显异常,但在一些新建的黄泥底质虾池中放养潜在类型(或越冬)时,由于鳃被底泥污染,对虾的鳃会变黄。
2、防治方法
(1)及时换水,减少池水中藻类数量,
(2)每3-4亩池塘定期使用1瓶1袋“速效解毒灵”,全池喷洒可净化水质,吸附死藻等有机碎片。
(3)定期泼洒“神爽光合素”(5-8亩/桶)洒水后可净化水质,降解氨氮和亚盐的毒性,抑制藻类生长。
五、环境差
1、发病原因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鳃病多为黑鳃病,对虾缺乏维生素C也容易引起黑鳃病。
(1)病虾鳃区出现黑色条状图案,镜检时鳃丝局部或弥漫性坏死,坏死鳃丝呈棕色或黑色。
(2)水产养殖用水被镉、铜、原油等物质污染,导致水质恶化。池底残留的饲料腐烂分解后产生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使虾因慢性中毒而患黑鳃病。
(3)防治虾病时,硫酸铜(或高锰酸钾)剂量过大或使用次数过多,导致铜离子直接损伤鳃丝(或高锰酸钾形成的二氧化锰粘附在鳃丝表面),导致黑鳃病。
2、防治方法
(1)放苗前彻底疏通池塘,每亩洒150公斤生石灰浆。
(2)根据水质,及时适量换水。
(3)定期用“应激灵”(3-4亩/袋)或“鱼宝康”(40公斤料/袋)拌料,为虾补充维生素。
(4)少用或不含硫酸铜、高锰酸钾的药物,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做好换水工作。
(5)重金属含量高的池塘可定期使用“速效解毒灵”,用量为3-4亩/袋,全池倒酒后可复合重金属,吸附有毒有害物质。